來這裡,感受澳門的文化創意活力
位於澳門路環西南部的荔枝碗船廠片區,是澳門僅存的保存較爲完整的造船工業遺址,烙刻着這座小城歷經歲月洗禮留下的印記。爲了讓本地工業遺存重獲新生,澳門特區政府自2021年起啓動“荔枝碗船廠分階段活化修復計劃”,不久前,經改造活化後煥然一新的荔枝碗船廠片區正式對外開放。片區設有專題展覽、特色市集、工作坊等,每月接待市民及遊客近萬人,凸顯了澳門漁村文化與傳統制船手工業有機結合的文旅特色,深受歡迎。
修復工業遺址
就市論勢/記憶體、矽晶圓 有戲
澳門曾經是繁榮的漁港,與此相輔相生的造船業一度十分興旺,尤其在路環,主要產業就是漁業和造船業。
国战会论坛》普丁改变乌克兰「现状」的战略拼图(萧衡钟)
荔枝碗,舊稱荔枝灣,位於澳門路環西南部,與橫琴隔水相望。上世紀50年代,荔枝碗建起第一座船廠,至上世紀80年代達到鼎盛,共有10多家,形成荔枝碗船廠片區。
马轰戒严复起 下个被抓的是我
及至上世紀90年代,隨着澳門及周邊漁業逐漸式微、造船需求的減少,澳門造船業也漸漸衰退。2005年,伴隨着最後一艘漁船的孤獨揚帆,澳門造船業的歷史緩緩落幕。
景气消费需要刺激!11月还没到陆「双11」促销已开跑
隨着造船業的衰退,荔枝碗船廠片區亦隨之傾頹。那時候,從標有“荔枝碗村”路名的石碑走進去,便可以看到當年盛極一時的造船基地遺址。巨大的棚架下棄置的朽木隨地散落,懸在半空的機械泛着斑駁鏽跡,空無人煙,顯現出一股殘垣斷壁、蒼苔荒墀的悲涼感。
2021年,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啓動了“荔枝碗船廠分階段活化修復計劃”,在保持漁村和工廠原貌的基礎上,將其改造成以漁村文化爲主題的休閒文化活動空間,並融入時尚元素和生活氣息,打造澳門離島特色文化地標。今年6月,面貌一新的荔枝碗船廠正式開放;9月,“荔枝碗船廠片區活化計劃發佈會”公佈荔枝碗船廠片區下一階段活化計劃,繼續傾聽社會意見。
愛財娘子,踹掉跛腳王爺 bubu
打造文化地標
而今,再走進荔枝碗船廠片區舊址,只見廠區沿着海岸線連綴展開,部分延伸至水面之上,與山水相映成趣,與晚霞交伴生輝,人工與自然渾若一體,可謂風景獨秀。廠房內,船隻模型等老物件靜置其間,彷彿一個個老者在講述着荔枝碗的發展與演變。漁村生活、船廠歷史、海景風貌在這裡有機結合,人們置身其中便可在歷史與現實之間來回穿梭,體會獨特的澳門漁村文化風情。
新庄房市大复活?他看到这区建案盛况惊呆:第一天就快卖光
荔枝碗船廠片區內還設有特色市集和手工作坊等,豐富了片區的遊玩體驗。
“一棵大樹,一頂帳篷,幾張木臺,數把木椅,外加一個小火爐,就是店裡的基本構造了。”漢記手打咖啡的店主樑金漢說。
樑金漢曾是一名船廠工人,年輕時因意外差點截肢,不得已轉行,卻做出了遠近聞名的“漢記手打咖啡”。從船廠工人到創業者,在樑金漢看來,荔枝碗船廠片區的改造很有意義,他希望能把廢棄的部分遺址更好地保護起來,推動這裡更好地發展,他也非常樂意爲遊客講述荔枝碗船廠片區的歷史故事。
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相關負責人表示,期望改造後的荔枝碗海景風貌能吸引海內外優質街頭展演進駐,促進文化藝術生態多元化,推動自然景觀與人文藝術相結合,豐富澳門旅遊體驗,進一步繁榮旅遊經濟。
偷1包25元的「乖乖」 !22岁男狂喷18万下场超级惨
傳承傳統技藝
在過去,荔枝碗船廠片區以建造木船爲主。要成爲造船工人不易,成爲“師傅”更是難上加難。“3年左右,只有師傅認爲徒弟滿師了,纔可正式登記成造船工人。”澳門船藝文化研究協會會長林偉球說。如今,傳統的造船技藝面臨幾乎被遺忘的命運,但在時間的洪流中,仍有人堅守着傳統造船業手藝,堅持每道繁複細緻的工序,一絲不苟地製作每艘木構漁船。
“我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,不希望這個手藝失傳。”爲了傳承傳統的造船技藝,林偉球基本是自己花錢買耗材制船參賽,之前做漁船,現在做古船。依據傳統的製造大船的結構及工藝,首先製圖、畫樣,再製造骨架、船旁、船面、甲板及其他配件。“每條船都被看作是一條龍。先放置龍底骨,然後把最主要的這幾道‘肋骨’做出來,再釘一些細木條將之連接,如此一條船的船型就定下來了。”林偉球的助教陳仲衡說。
“有時候還是會懷念起過去在船廠的日子。”說起荔枝碗船廠片區的舊事,那些曾經以此爲生、以此爲榮的人們不勝感慨。但感慨之餘,亦不乏慷慨之志。當問及希望荔枝碗村以及傳統造船工藝今後如何發展與傳承時,他們暢想許多,信心滿滿。
“希望交通更便利一些。”
“希望這裡能成爲更多元、文化更集中的打卡地。”
一圆梦想 中华艺校11人录取国立大学
“希望可以有一個透明的玻璃屋,人們可以透過玻璃屋看到師傅在裡面製作船模型,外面擺滿了師傅的作品。然後定期開班教學員,把這種工藝傳承下去。”
……
林偉球說,他正在收徒授藝,已經收了3個徒弟,希望他的徒弟以後還能再教別人,就這樣一直傳承下去。
(本報澳門11月24日電)